中新网杭州10月29日电(记者 王逸飞)在2015世界创业论坛上,浙江“80”后毛靖翔摘得“男性青年企业家”奖,成为继柳传志、郭广昌后第三位中国获奖者。27岁的他三年前归国创立米趣科技,深耕互联网广告和游戏,如今公司市值超20亿。
|
四川人冉鑫,从山沟中外出打工,在浙江从最底层的电器销售员做起,逐步建立工厂,做起“欧品”品牌。90后张岳,稍早前在杭州辞职创业,把目光瞄准互联网农业领域,目前正在自己的“好好吃饭”项目上,期待着成功到来……
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家喻户晓,当互联网以不可逆之势改变人们生活,浙江这片以开放与包容为传统的土地上,无数的毛靖翔、冉鑫、张岳开始出现,共同汇成一股更加全面、轰烈的创业大潮并奔涌而至,成为这个时代最醒目的符号,最洪亮的声音。
打造创新创业高地的目标抒发着浙江在新时代的豪迈,一个个涅槃般的“励志传奇”不断进入视野也令人心生澎湃。而审视当下,在许多业内及专家看来,一些理性思考的注入和创业生态的补强,或许更有助于让这把激情之火在浙江变为燎原之势。
浙江进入全面创业时代
说到浙江如今的创业氛围,作为投资人的胡敏翔具有相当的发言权。
作为杭州绩优创投的创始合伙人,每天在杭州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他自己的办公室里,接待来访的创客是胡敏翔的重要工作内容。
如今更加忙碌的他直言,相比以往,越来越多的创业想法、越来越多领域的创业项目开始出现,可以明显感觉得到浙江的创业潮正浪起钱塘。
如果说改革开放后浙江大批农民的创业造就了宗庆后、李书福等一批浙商榜样,打响了“浙江精神”的头一枪,那么如今的创业浪潮,同样具有自身的时代特色。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陈凌教授表示:“改革开放后浙江就形成了较好的创业氛围,创业特点就是草根创业,而当下浙江的创业则是全面创业、多类型创业,也出现了新浙商、新新浙商。”
如陈凌所说,如今浙江不仅有以浙商系为代表的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以浙大系为代表的大学科技人员创业者、以“千人计划”专家为代表的留学归国创业者和以阿里系为代表的大学生创业者组成的创业“新四军”,从企业家到学生再到普通市民,从互联网到实体经济再到高端制造,一场创业深耕正在形成。
“创业强则中国强。”曾担任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大赛评委的深圳同创伟业创投有限公司合伙人丁宝玉表示,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创业氛围,近年来浙江都与北京、上海、深。圳并驾齐驱。
8月2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杭州国家级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也是国务院批复的第10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今年投资过百度、腾讯等企业的国际投资机构IDG资本宣布落户杭州,原因是“杭州正在成为中国第二大创业中心,我们希望离创业者更近”;浙江仅杭州便已有百余个多个众创空间,每月都会新增创新项目超过100个。这座城市平均每天有11个大学生创业当老板;目前浙江有市场主体400多万,创业潮下浙江经济和“浙江人经济”愈发相映成辉。
陈凌表示,在浙江对于多数人而言,已经把创业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我非常相信民间的力量,浙江的创业是非常具有生命力的。”陈凌评价。
创新创业不仅是平凡人的梦想,或许也是一个经济大省的梦想。无论是散布在各地、用体力与脑力奋进的创业者,还是心系创新创业的浙江省政府高层,在这里,创业的精神像一股电流,正贯穿整个浙江,维系整个浙江,激荡整个浙江。
浮躁显现理性引导勿缺
事物总有两面性,对于日渐高涨的创业潮而言也不例外。在部分人士眼中,创业已凸显出一些浮躁现象。
“创业者成功的基础是为社会创造真正的价值,而当前社会上一些‘烧钱’、盲目支持做大等行为,正在模糊这种基础。创业当然需要激情,但对于创业也必须理性,不应捧得过高。”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向记者表示。
此现象浙大乐创会创始人卢艳峰也看在了眼中。“现在各种孵化器、众创空间纷纷出现,大量领导到众创空间参观视察,创业者接待任务繁重,部分人更以接待领导参观而沾沾自喜,生活在幻觉之中。”
有创业者指出,一些初创企业夸大手段吓退竞争者,在市场中争夺关注,而一些风投则默许这一行为,获得更好的宣传。投资方担心错过下一个BAT,反过来提高了人们对类似公司的预期,并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蓝驰创投合伙人陈维广曾对媒体表示,相互竞争的风投在A轮中为初创企业给出不切实际的估值,而到年底约70%的初创企业或在B轮中遭遇融资困难。
杭州某媒体也报道了有关众创空间出现的问题。该报道援引相关人士的话指出:“众创空间同质化现象很严重,较多的是低端的创业培训、辅导,真正能做出特色的却不多”。同时其也点出了少数众创空间“有店无客、创客参与度低、属性不清跨度大、依靠政府补贴生存”等隐藏问题。
陈凌和卢艳峰都提到,目前浙江的创业现状,低水平重复的创业项目较多,有远见的、适应市场广大需求的项目还较少。
陈凌认为,不论创业者还是社会,心态上不能把创业理解的过窄,理解为发财致富急功近利,更应把创业理解为积极改变,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要反思自己。
有业内人士表示,除了创业主体,目前创业的模式也该重新审视。现在的模式有个明显缺陷就是过于空洞,有脱离实体经济的趋势。互联网最有价值的不是自己在产生很多新东西,而是对已有行业的潜力再次挖掘,用互联网的思维去重新提升传统行业,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曾湘泉公开指出,当下可通过良好的评价机制、约束机制和信用机制对相关行为进行把关,政府层面要出台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创业指导手册,包括在行业领域进行引导,也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请专业机构进行评价。
此外,有关政府、创业培训机构尤其是大学加强创业引导和教育的呼吁也正在增加。
吴晓波表示:“引导理性创业是大学的重要作用。就业中专业门槛愈发模糊,在转变就业路径的过程中很多人也难以适应,这就促使着大学教育的改造,结合创新创业的改造,在引导理性创业同时通过大学教育提升人才的主动创造力。像学习游泳,掌握正确游泳理论的人总要比什么都不懂的人能更快学会,游的更远。”
“高校教育正经历一次‘范式’的转换,从原来是培育(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到培育未来社会需要的具备综合知识的人才,这也要求大学从功能性分工教育转到人的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家,而是为培养有优秀适应能力的人。”陈凌表示,以浙大管理学院为例,未来的管理教育很可能将转为“创业教育”。这种创业教育可能包括社会创业、个性化创业等广义内容。
创业生态打造关乎大局
“曾经我们是局限于本地的创业系统,现在我们越来越趋向全球化的创业系统,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的生态系统之间开始互相学习和交流。而一个健康成熟的生态系统将决定创业的未来。”在10月的2015世界创业论坛上,世界创业论坛主席TugrulAtamer如是表达创业生态对于创业的作用。
吴晓波告诉记者,当下浙江的创业良好局面离不开较好的生态系统,但这一生态也需要有系统性的全面提升。“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要求我们的创业者、企业家能够直接对接国外,而且政府、第三方社会服务机构等也要对接国际资源,他们走的弯路我们可以少走,他们好的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他们人才我们合作起来,这样我们创业起点就高,政府也能提高,如此浙江的转型升级就能升级进入到一个新型生态系统中。”
“政府在努力提倡创新创业,花了很多钱与人力物力,但是整个绩效需要进一步提升,在国际大视野底下看浙江,其实政府相关职能也要发生一些变化。”
他表示,把创业的“种子”变成“大树”的过程,需要打通许多关卡,真正成熟的创业生态环境是由各专业公司、服务体系环环相扣、有机相连而形成的,而目前这些相关服务的专业化水平还较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人填补进去。
“很多人将打通这条链的希望寄托于政府,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催生第三方机构。中国的传统是习惯于甲方乙方,缺第三方,对第三方的认知也有误区。总认为第三方是不创造价值来分享价值的。其实第三方机构是非常重要的价值创造环节,它可以在甲乙双方不能解决矛盾时起到协调协同作用,另外也能发挥整合外部资源的能力,到了现在创新创业的新阶段,就更需要建立越来越多新的第三方机构来形成生态系统。”吴晓波说。
陈凌也表示,浙江需要从全球创业生态环境的角度,来审视自身长处和不足。“创业牵涉到一个系统的资源整合和开发机会,我们的政府、学校、非政府组织、社会环境等都包含在内。现在看创业很热闹,但我们创业生态中的很多要素还是缺乏的,如科技人才、知识产权等。当下一定要利用现在‘互联网+’的环境,吸取全球资源补全要素,把各种创业落到实处。”
“下一步,要培育更加肥沃的创业创新土壤,厚植敢于冒险、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文化,让各类创新要素集聚耦合、裂变反应,打造更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竞相迸发。”浙江省长李强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曾表态。而接下来,浙江的创业热潮如何翻滚,令人期待。(完)